年度大学生人物曹渝
上个世纪之初,梁启超先生雄文《少年中国说》横空出世,令国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震!其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经今年热播的红色经典《恰同学少年》展示后,更是令当代大学生为之热血沸腾!而《恰同学少年》中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让世人见识了湖南人的精神内核:霸蛮不霸道,敢为天下先!当然,伟人风范,并非常人能及,但湖南人的这种精神气质,却在无数湖南人血液中涌动,而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一个名叫曹渝(博客,视频)的普通大学生,正是这样一个具有“霸蛮”特色的湖南伢子。
1、心忧天下,敢于担当
-曹渝等同学的名字,可能会在当代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史上留下可贵的一笔。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们行程3500公里,走访湖南30多个煤矿,访问矿工566人,对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心理安全状态,进行了深入调研。
——《人民日报》
2004年当“矿难”成为“社会之痛,中国之痛”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当“井下的声音需要全社会倾听”时,才大一曹渝便懵懂的闪过一个念头“能为煤矿工人做些什么?”碰巧学校正在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曹渝便将“煤矿工人”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了一起,这一连便是他的整个大学生活。
可是想法一提出来,便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大一的学生不能立项做课题”。根据一般规定,大一学生是不具备申报社会实践课题资格。那段时间里,为了实现想法,不服气的曹渝7次找到了主管老师与其交流,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硬是等到老师答应“除非有社会学方面的老师愿意带,且课题具有代表性、可实践性,方可立项”,才肯离开。得到许诺后,曹渝便带着那么点希望不断寻求着“那份可能”。终于,他的行为和想法得到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谢俊贵教授的认可,在自己的一再坚持和谢俊贵老师的帮助下,课题终于得以确立。
当“煤矿工人”研究课题立项后,常常有人对曹渝说“这样的调查太特殊,难度太大,危险系数太高,你们能完成吗?”面对他人的质疑,曹渝从不言放弃,总是咬牙不服气地说:“是课题,就能完成!你行他行我也行!”
这一承诺就是他的整个大学生活。
就是凭着这么一股“霸蛮”,除了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帮助,确立了初步课题外,还不断感召着他身边的同学向他靠拢。调研团队由起初单一的2人发展成拥有文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多元化的10人团队,调研团实力得到大大增强。曹渝以湖南大学生特有的方式践行了“心忧天下,敢于担当”的责任。
2、勇于创新,刻苦钻研。
-曹渝等五位同学的报告,折射出热血青年的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报国志。你们在学校刻苦求知,时时还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努力追寻问题答案。不难看出,你们统领着新时代科学发展的力量,体现着社会和谐的新的精神风貌。
曹渝等五位同学独尊校风,提出了建立“矿难三级防空体系”的建议,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措施实施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具有实地操作性。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给大学生调查组的回信
曹渝带领的调查团队不断摸索,在摸索中检验着课题的可行性,根据实践情况调整调查研究方向。在半年的摸索中,团队历经2次失败,3次调研方向调整,硬是凭着“愈挫愈勇”的霸蛮精神找到了创新的调研点——他们以“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为视角,研究这个具有长期性、潜藏性、破坏性,并涉及煤矿工人自身安全、家庭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的问题。
“你是学中文文秘专业的,怎么着手去进行心理方面的调查?”从问题的提出到研究的课题所需要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这都与曹渝的本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怎么办?”——为了补充所需知识,曹渝成天泡在图书馆里,“恶补”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6个月的时间,他硬着头皮啃完了《心理学概论》、《安全心理学》、《安全文化建设》、《2004-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报告》、《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新修概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农民工调查》、《中国弱势群体研究》等十几本专著,并认真研读了80多篇关于“煤矿工人”、“弱势群体”、“马斯洛心理安全感”等方面的优秀硕士论文和1000多篇期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