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主校区开工 2021年建成
收到各界协议捐赠超过43亿元;聘用近百位科学家,初步搭建与国际接轨科研平台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开工仪式上,校长施一公(左三)与捐赠人代表共同种植樱花树。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摄
4月3日,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正式开工建设,几十台打桩机集体进入施工场地。云谷校区为西湖大学主校区,预计2021年底建成。
公开信息显示,西湖大学预计在202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到2026年,计划在校学生达5000人左右,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讲席教授)人数达到300人,博士后约900人。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介绍,目前西湖大学已聘用近百位科学家,初步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招收了西湖一期、二期139位博士研究生。
西湖大学于去年10月20日举行成立大会,目前设置两大校区——云栖校区和云谷校区。此次开工建设的云谷校区为西湖大学主校区,位于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板块。云谷校区一期用地面积约1495亩,其中首期建设用地635亩,首期总建筑面积为45.6万平方米,总投资46.3亿元。建成后的云谷校区将有36座建筑,包括2座科研楼、3座食堂、25座师生公寓楼等。“云谷校区作为西湖大学未来的主校区,将伴随学校一起成长,记录一代一代西湖人的故事,传承西湖大学的精神和文脉。”施一公说。
人才引进
吸引人才一直是办学重中之重
4月2日下午,在西湖大学工学院的一个实验室内,研究员周南嘉正在演示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软体章鱼机器人。“将来成熟的软体机器人可用于水下探测,软体触手能伸到石头缝等复杂空间,从事传统机械机器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周南嘉说。
生于杭州的周南嘉在本科时留学美国,在美求学12年,他取得了美国西北大学的材料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在美期间,周南嘉跟着两位美国两院院士学习了3D打印技术以及材料学专业知识,完成学业后,他于去年3月入职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同年7月,他辞职回到家乡杭州,9月便加入西湖大学担任工学院研究员。
周南嘉回国有两个原因。“我在杭州长大,我一直希望学成之后回到杭州。”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国内3D打印领域发展的前景,以及西湖大学招聘的信息。西湖大学提供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条件、学科交叉氛围等资源吸引了周南嘉。
来到西湖大学6个月,如今其团队已有12个人。入职两个月后,他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并开始着手做实验。“这个执行速度,在全世界任何高校几乎是不可能的,我那些在常青藤名校做老师的同学都表示很羡慕。”
吸引人才一直是西湖大学办学的重中之重。“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施一公在云谷校区开工仪式上说,他希望西湖大学能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建校模式
开创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先河
西湖教育基金会是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及捐赠基金的筹资主体,同时也是连接西湖大学与捐赠人等社会各界的纽带。来到基金会之前,刘旻昊是一名生物学博士,后来成为施一公的门生。纯粹的实验生活曾是作为科研人员身份的刘旻昊的全部。从做科研到转型运营基金会之初,刘旻昊也纠结过,“感觉放弃了专业,跑到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但她依然对这一转型抱有自信。
西湖教育基金会在国内开创了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的先河,“没有其他人做过,没有参照模板,但这对我来说是好事,因为国内没有先例,我们可以放手去探索。”
跟着校长施一公为学校找来一个个捐赠人后,刘旻昊越来越觉得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不亚于做出一份科研成果。刘旻昊说,每次听校长向捐赠人介绍西湖大学的理念,听捐赠人讲述自己的故事,都觉得刷新了自己的认知。“以前我一直跟科研课题打交道,现在变成跟人打交道,这更像是一份人生的科研课题,非常有意义。”刘旻昊说。
刘旻昊偶然想起多年前雅思面试时,考官问她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刘旻昊说想当演员,因为可以体验丰富的人生经历。如今,刘旻昊觉得基金会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帮她实现了这一理想。
筹集资金
热心市民以10岁女儿名义捐资
如今,西湖大学已经收到社会各界协议捐赠超过43亿元,实际到账15亿元。在这背后,是98位大额捐赠人、36位创始捐赠人和近万名小额捐赠人的付出。